大病化小、小病化無

許多朋友問如何界定心理問題呢?其實有很多標準,比較常用的是統計學標準,例如你跟大家不一樣,那你便是「異常」,而他們「異常」的方向一致,他們就是「正常」。

從正面去理解心理困擾,它其實是個鍛鍊心智、增加抗逆能力的好機會。當困擾能解決時,你將擁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。正所謂「少少苦楚等於激勵」,一個人如永遠只待在「正常人」的行列、永遠在同一標準中,那人生也沒甚麼意義。

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有時別人覺得你很「正常」,甚至羨慕你的生活,但你自身受困擾、有不舒服的主觀感覺,卻是千真萬確的,所以當一個人感到難受的時候,要主動尋求幫助,而求助方法有很多,如吃藥、與朋友傾談等。

每當我們心裡感到困擾的時候,很容易會出現以下想法:那個心理困擾不知道從哪兒來,快點幫我趕走它。你為甚麼會感到不舒服呢?因你把心理困擾視為「異己」。坦白點說,就是你覺得他不是自己的。如果你能深刻地意識到它原來是跟你一體的時候,可能會對心理壓力的感覺有所改變,你或會嘗試去理解心理壓力的來源,而不是用盡任何方法去趕走那種不安情緒。

舉例說,當一個人有抑鬱感,那感覺可能是想傳達給你知道你當下的需要——它可能要你學習增強抗壓能力的強度、增加社交活動。若能聚焦那負面情緒,並充分地了解、關心自己需要,抑鬱能量可能在你的關注下、會慢慢減低困擾感覺。

很多尋找心理輔導或精神科醫生的人,只想盡快把症狀消除,因這些症狀令他們很不安或入侵他們的生活。就像發燒一樣,我們很自然地想吃退燒藥,但有些時候壓制或對抗並沒有好效果,或是一段短時間有好轉,但日子久了又打回原形。如對某些東西有特殊恐懼,可能經過與問題的對抗處理,那恐懼便消失,但過一段時間,可能又會對另一種東西產生恐懼和迴避的狀態。

如對抗或抑壓不能夠永久或完全成功解決問題,我們便要思考處理方法是否過於簡單?會否有較系統性的處理方法?因有很多因素影響我們能否成功對抗問題,比如說他沒有心理問題,但身邊的人可能會持續對他有很高要求而令他生了一場大病,之後周圍的人很自然地會放鬆要求。

有時孩子不想上學、成年人不想上班,但不要隨便認為他們是懶惰、奸詐、在找藉口,因大多數心理問題的出現過程是在無意識層面發生,他們沒有策劃生病。因此,當出現負面症狀時不可能單看表面,它可能想傳遞一個更深層次的困局、一種絕望、一種與人連結的慾望,或一種想更真實的個人願望。

文:黃潔貞

心暖心輔導中心輔導經理

歡迎查詢
1
心暖心輔導中心
你好,有什麼可以幫到你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