救救孩子、刻不容緩

由去年8月至今年初, 短短半年已有15名大、中學生自殺,根據報導有10多宗事件都與學業壓力或困擾有關*。這是一警號,需要我們正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學習與生活的平衡狀態。

學生的壓力是如何形成的

由過往的贏在起跑線到最近要求取消TSA 的爭議,都可看到學生的壓力是越來越早出現,而父母的焦慮亦是越來越高。有時看到學生每日的時間表密密麻麻,他們比成年人更忙碌,由出生幾個月大便開始參加不同的遊戲班、英語及普通話班,放假參加數個興趣活動班已是常態,即使原本是輕鬆的遊戲活動漸漸已成一份壓力。香港人普遍都有著一份焦慮,認為若子女不能入到好的學校,便不能升讀大學,亦意味著長大後的生活就會變得艱辛。這種焦慮促使父母在子女早期作出密集的教育安排,而子女在不知不覺間亦吸收了父母這份焦慮。

教育制度的因素

香港的教育制度一向被詬病為過於則重學術成就,在公開試取得優秀成績成為學生的唯一目標,由學前至大學為止,學生及學校都只為應付考試,爭取好的名次入讀名校及大學是唯一出路,學生不懂得為自己策劃未來。其實學生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發展需要,如在學前應重於生活自理,而非認字寫字;小學階段應重於探索環境,發展興趣,而非操練TSA;中學時應尋找夢想,規劃生涯,而非只為應付公開考試;到大學時培養明德格物和謀生的實務能力,而非將過往所忽略的重點一次過追趕 (如生活自理、環境探索、興趣發展、生涯規劃)。一個只則重考試的教育制度產生充滿壓力的學生與家長,因為他們看不到其他發展的可能。

投影片1

心理輔導的需要

根據「整合正向心理學與音樂治療元素──正向大使計劃」的調查#發現47%的受訪初中生有抑鬱傾向;另有40.6%的受訪初中生有焦慮傾向。與外國同類型的研究相比,香港初中生有抑鬱的個案高於外國的情況。這情況確令人擔憂,因為壓力加上不如意的經歷,很容易觸發抑鬱症患者自殺的想法。而學校的輔導支援亦不太理想,由老師發覺學生有異樣到心理學家的介入往往需要數個月時間,其間只能靠學校社工或輔導員作支援,但他們輔導學生的時間亦會受到一定的限制,因為只能在小息、午膳或放學時進行,為的是避免影響學生上課進度或考試,學生在校有時甚至連喘息的時間也沒有,因為在課餘的時間也要進行補課、留堂補做欠交的功課或參加課外活動等。部份學校視學業成績、排名、校本評估或避免殺校比其他事情更重要。這些因素形成惡性循環,學生壓力日益嚴重,抑鬱情緒更普遍。

不幸事件接二連三發生,其實是時候反思現時學校輔導服務的定位及支援是否足夠,及早確保學生得到適切的支援及輔導,以防悲劇再發生!

歡迎查詢
1
心暖心輔導中心
你好,有什麼可以幫到你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