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強迫症與家庭環境關係

強迫症是一種非常痛苦的心理疾病,患者經常無法控制自己而產生一些奇怪念頭,或重複一些儀式性的動作。其實,他們明知這些做法完全沒有必要,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。

強迫症的誘發因素有許多,以往醫生會過度地關注患者的自身性格,認為他們過於敏感、過分追求完美。但經過多年的醫療實踐,臨床心理學家發現,大多未成年強迫症患者的發病,與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。如果父母要求過於嚴苛、動不動吹毛求疵,便很容易讓孩子的心靈增加過大壓力,而孩子為了避免出現錯誤,做事後會反覆檢查,最終染上強迫症。

有一個叫明仔的中一學生,他雖然是個男孩,但給人很害羞的感覺,於班裡亦不太說話,甚至從不與人爭執。他形成這種性格原因,跟父母苛刻的要求有很大關係,自小到大,無論是生活或學習,他都不可以犯錯,否則只會換來破口大罵,有時甚至會有體罰,所以他無論做甚麼都很小心謹慎、唯恐出現差錯。

有一天早上,明仔晚了起床,他早餐也沒吃便趕回學校,匆忙間卻忘了鎖門。到了晚上,媽媽放工回家發現大門沒有鎖上、氣得幾乎暈倒,幸好沒有「不速之客」,家人總算鬆一口氣。但當天晚上,父母對明仔「囉嗦」說足3小時,他們雖然沒有用尖酸刻薄的措辭,但這種氣氛已形成一股無形的壓力。

第二天早上,明仔剛走到大廈樓下,便有一種「不祥」感覺——覺得門仍沒關,他連忙奔跑上樓,再次檢查門是否關好;而即使確定門已關好,他仍感到不安,心裡不斷浮現「門沒有關好」的念頭,他又再次回到門口,用力地檢查一遍。然而,這樣的檢查並不能解除他的焦慮,他還是無法確定門是否真的關好,於是他又返回門口,不停檢查門的情況。這樣的循環持續進行,他也陷入一個無法擺脫的循環中。

這例子展示強迫症患者可能面臨的一種情況:他們被困於自己的思維陷阱之中,無法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行為。這些強迫行為和思維,經常消耗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,並且對他們的生活造成顯著困擾。

但單純的使用藥物或認知療法,對治療強迫症可能不夠有效,關鍵在於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寬鬆的環境。「森田療法」是有效治療強迫症的方法,由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在20世紀20年代發明,對治療強迫症和抑鬱症等有良好效果。該理論認為主要因患者過分敏感,導致生活、學習和工作上的障礙,因此森田療法的關鍵在於打破這種惡性循環,讓患者要接受症狀,順其自然,不怕、不理、不對抗,只要患者真正跟從去做,而不糾纏於字面理解,症狀可迅速消除;而治療難易程度,則取決於患者自身。

文:黃潔貞

心暖心輔導中心輔導經理、婚姻家庭治療督導

歡迎查詢
1
心暖心輔導中心
你好,有什麼可以幫到你嗎?